学校简介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基本情况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隶属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教育行政管理隶属山东省,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成立于1976年,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前身为青岛海运学校。1980年,经交通部批准改为成人高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进修学院”。1983年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建院39年来,为中国远洋航运事业培养各类人才50000余人。
学院占地面积54.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资产5800余万元;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航海操纵模拟器和国内领先水平的轮机模拟器等先进设备、设施,学院共有各类实训室120余个;拥有国内首家船用主机电喷二冲程柴油机实训室,图书馆藏书50万册、各类中文期刊700多种,外文原版刊30余种,电子图书12.5万册。
作为中远集团所属的唯一一所高校,学院在中远(集团)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航海教育改革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航海教育规律、适应船员和航运市场、服务企业的远洋船员教育培训之路,教学中突出“敬业精神好、英语水平高、实践技能强”,逐步积淀形成了“人才培养国际化,学生管理军事化,质量监控程序化”的办学特色和“敬业精神好、英语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成功引入并应用到教学、培训、管理的高校,也是国内首家获得国际DNV认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高校;学院是中远(集团)培训中心、中远集团党校、中远集团船员英语考试中心和国内最大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学院是国内被美国海岸警卫队认可的具有“船舶危险品货物运输培训与发证”资格的唯一机构,也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专业师资培训指定院校;学院是首批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点、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考试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青岛办事处等也落户我院。目前学院的培训项目达151个,年培训能力近12000人次,是全国所有航海类高校中专业培训项目最多的高校之一。学院2006年被授予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院设有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航运与物流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6个系(部)和福州路分院。围绕中远集团航运、物流和修造船三大主业人才需求,开设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船舶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海洋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航运会计)、集装箱运输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国际邮轮乘务、商务英语14个普通高等教育专业,6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航海技术专业为国家精品专业,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物流管理、港口业务管理、船舶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为青岛市重点专业;《航海学》和《船舶辅机》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院现有教职工495人,其中专任教师23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职工25人,副高级职称的教职工160余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省政府以上特殊津贴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教学名师3人。学院现有学历班在校生4800余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统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中,连续14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三甲。“敬业精神好、英语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育人特色鲜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我院学生代表队在中国船员技能大比武活动中一举夺得大赛院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佳绩。
学院紧紧围绕国内外航运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工作,本着“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任务,企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的宗旨,突出“科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满足集团人才培训的需求”的原则,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直接在教育部、交通部、山东省、青岛市等上级机关立项的项目70余项,为企业服务并在中远集团立项的项目70余项。学院先后有46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航海科技奖等上级科研奖励。学院研制的全功能轮机模拟器,由中远(集团)代表中国政府赠送给巴拿马国立海事大学。
学院与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挪威、巴拿马、新加坡、芬兰、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合作科研等方面保持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学院在青岛市黄岛区建设新校区,一期教育科研区用地7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建成后主要用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将极大提高学院办学软硬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国家航运、物流和修造船等产业、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