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单招网欢迎您!!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专科公办广东

咨询热线:

院校地址:广州市广园中路248号

学校简介

高职单招网为您推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怎么样介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学质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资力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校园环境、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招生章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招生专业情况等,如您有更好的关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信息,欢迎联系我们补充或者修正。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5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于2005年9月揭牌成立。2009年5月,广州市政府批准学院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牌子,成为广州首家社区学院。

  学院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为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是:立足广州,服务广州,辐射华南,以产业需要和市民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使学院发展成为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民终身学习园地。

  学院位于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现有5个校区。广园南校区、广园北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云山下、麓湖之畔,海珠、滨江及越秀3个校区分布在广州中心市区。学院建有多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和应用水平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2年,几十年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30多万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2009年12月,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11月,正式被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第二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目前,学院面向广东、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山西、内蒙古、河南、贵州、云南、甘肃等13个省、自治区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和新生报到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学院围绕服务广州城市建设与城市服务二大板块开设了10个专业群,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商贸系、财会金融系、旅游系、公共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城市建设工程系、食品系、应用外语系、社科部、国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高职教育研究所和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73人,其中专任教师43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7人,双师素质的教师235人。

  跨入“十二五”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学院正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有省市级精品课程16门,省市级示范专业18个,国家和省市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3个,获得多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科研课题立项;实施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体系,全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国家、省级和市级技能竞赛屡获优异成绩。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7%,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8%,位居全省普通高校前列,毕业生社会评价满意率超过95%。

  校企社政四方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共建工程,共建实训基地,共育人才。目前,学院建有集教学、技术开发、培训、考证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222个,包括广州市动漫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广州市软件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珠江钢琴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碧桂园凤凰酒店管理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萝岗食品学院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远望谷物联网技术学院等。

  学院注重培育校本文化根基,形成了“思诚贵和”的校风和“乐学善用”的学风。创建了国内高职院校中首个国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造就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发扬社区教育优良传统,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社区为中心、企业参与的社区教育与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学院的社区教育与服务能力。目前,广州市依托我院成立了“广州社区教育与服务指导中心”,彰显广州社区学院的功能。

  多年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多个国(境)外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选派大批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在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的同时,也启动并成功实施了遴选学生赴德国F+U萨克森培训中心和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进修实训工程。目前已有四批学生学成归来,为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出国深造平台,并与国内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今天,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正秉承“立人立业”校训,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社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高效融合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专业品牌,构建校企社政合作办学体制,在专业动态调整、实训基地校企共投共管共享建设、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双向流动建设和社会服务提升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